庆祝建党100周年 “仁福杯”党在我心中征文大赛投票

当前票数

672

当前排名

19

距上一名

17

选手详情

2 号 郭丽丽

霍州市档案馆

永远的长江支队——朱华烈士的故事


霍州市北山公园,一坞桃林花开正浓。半山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霍州纪念园,肃穆,宁静。

“清正廉洁、勤政为民”,春晖中,习近平书记题写的八个大字,熠熠生辉 。伫立在纪念园中的文化墙旁,一位烈士让我思索万千……

朱华同志为何千里迢迢,从霍县来到福建?他的事迹为何被百姓铭记于心?

1949年,党中央毛主席“打过长江去,解放全中国” 一声令下,百万雄师跨过长江,向全国进军。此时太行太岳走出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,他们克服种种困难,跨过九曲黄河、浩浩长江,来到南方新解放区武夷山下的八闽大地。这支部队里面,有一个年轻的战士朱华。

朱华,霍州市三教乡沟西村人。1915年出生,1943年参加革命。南下福建后,朱华被任命为连江县二区区长。那时海匪横行,他们阻断交通,抢劫财物,包围工作组,袭击区公所,无恶不作。二区离海匪侵占列岛最近处仅有3000米,经常被匪徒骚扰。作为二区区长朱华敢于向黑恶势利亮剑,他指挥了松坞、山坑一带的剿匪战斗,俘敌10余人,带领民兵和区中队,消灭了企图南下的“反党救国军”第十三支队。他用共产党人的信念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。

1953年,连江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大旱。老天一个多月不下雨,田地龟裂,禾苗枯死。时为连江县第七区区委书记的朱华,冒着火辣辣的太阳、走遍辖区,到处挖井找水、抗旱保苗。连续奋战半个多月,终于在村前找到水源,并破土动工,在挖到十几米的地方,一股泉水喷涌而出,井终于挖好了。因为昼夜劳作,营养缺乏,他昏倒在抗旱现场。送医院后朱华被确诊为脑膜炎,抢救苏醒过来,他的第一句话竟是“村里的旱情缓解了吗?”在场的人都泣不成声。七天后,朱华同志抢救无效而因公殉职,年仅38岁。

我们常常说共产党员的志比天高、心比海阔。谁能想到,当年南下之际,面对着身体孱弱的娇妻和一双嗷嗷待哺的儿女时,他是怎样的艰难抉择,又是如何走得毅然决然?身处异乡又如何对亲人思断肠?

你又可曾知道,丈夫的突然离世,让朱华的爱人,这位苦命的女人因伤心过度而一病不起。本该享受父母呵护的一双儿女过早担起家庭的重任,照顾病床上的妈妈,思念九泉下的爸爸。

连江的水田及时得到了灌溉,百姓的温饱得到了保障,而朱华的家人们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,艰难度日。他们谨记着丈夫、父亲的教导:再苦,也不要向组织提任何要求。朱华爱人离世前,拿出一个木头盒子,里面装着丈夫送给他那块已经褪色陈旧的手帕,她视若珍宝,小心翼翼地打开。孩子们第一次看到那张烈士证,那是父亲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,不禁泪如雨下。孩子们送走母亲后,一直珍藏着这张泛黄的烈士证。这,是作为父亲,留给孩子们的唯一念想;这,是作为儿子,留给巍巍霍山、泱泱汾水最珍贵的礼物。

朱华,英雄的名字,长江支队,光荣的名号。72年前,他们听党号令,青春无悔,脚踏烽烟出霍山;72年来,他们忠诚报国,创业百艰,热血青史留八闽。生动诠释了“听党指挥,一心为民,勇于奉献,清正廉洁”的长江支队精神。

开展党史学习教育,我们要从长江支队精神中汲取养分和力量,永葆“革命理想高于天”的昂扬斗志,满怀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’的巨大勇气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。

详情